堂前獨立
拾級下山,到了陸佑堂一抬頭就被美撞暈了。
五月鳳凰木,全身的紅豔流火發作,我就像中了蠱似地走向它⋯⋯
繁華錦簇,堂前獨立,它難道什麼都看見了?
在陸佑堂走進走出的孫中山、蕭伯納、張愛玲、陳寅恪、許地山⋯⋯?
《傾聽》:
1933年2 月14日,「路透電」的消息說,蕭伯納在香港大學演說了,而且報導的標題是〈對香港大學生演說---蕭伯納宣傳共產〉...
這時,我才將蕭伯納港大之行和魯迅的文章連了起來。魯迅因為蕭氏的港大演說而讚頌蕭伯納「偉大」:
...在香港大學對學生說的「如汝在二十歲時不為赤色革命家,則在五十歲時將成不可能之僵石,汝欲在二十歲時成一赤色革命家,則汝可得在四十歲時不致落伍之機會」的話,就知道他的偉大。
張愛玲:
休戰後我們在「大學堂臨時醫院」(陸佑堂)做看護病人的日子是修長得不耐煩的。上頭派下來叫他們揀米,除去裏面的沙石與稗子,因為實在沒事做,他們似乎很喜歡這單調的工作。時間一長,跟自己的傷口也發生了感情。在醫院裏,各個不同的創傷就代表了他們整個的個性。每天敷藥換棉花的時候,我看見他們用溫柔的眼光注視新生的鮮肉,對之仿佛有一種創造性的愛……